和“旧地摊经济”说再见,全方位升级的地摊零售未来可期
发布日期:2020-11-18
今年最火的零售业态毫无疑问就是“地摊经济”,自从两会期间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总理肯定了成都在流动商贩临时占道经营方面的做法后,一夜之间,地摊经济就成了风口,开启了一个全民摆地摊的时代,网络上的段子更是层出不穷,成为了13亿人短期热议的话题。
之前被严厉管制的地摊突然被鼓励的原因是什么?市场对于地摊经济的大肆鼓吹是否现实?社会所能容忍甚至欢迎的地摊经济是怎样的?作为个体商家,应该如何打造自己有前途的地摊铺子?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新零售”向左,“地摊经济”向右
人类发展“地摊经济”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早期地摊经济产生的商品交换是因为人类劳动分工的存在和个体生产力的差异,偶然的物物交换与自发摆地摊最终都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真正将摆地摊上升到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高度,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为“发展生产,搞活经济,满足需求,扩大就业”,向个体经营户租赁铺面、柜台,允许摆设摊点、走街串巷、流动收货,既解决了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又发展了民营个私经济。现今的地摊不光便利市民购物、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国民收入还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创造力,丰富了城市文化结构。
但由于地摊经济给城市建设管理带来的多种隐患,直到现在,我国城市仍未给予地摊经济完全的合法化,地摊经济仍是一种边缘经济。在全国各地,沿街叫卖的小商贩和城管这对“天生冤家”已经“斗智斗勇”了几十年,从“猫捉老鼠”到暴力对抗,一幕幕市井短剧,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眼光中不断上演。
爆火的地摊经济还让不少人高呼这才是新零售,还导致了大量地摊经济的上市公司概念股大涨。其实,将地摊经济与新零售等同完全趁概念,因为两者的形态完全不同。新零售和地摊是中国的消费分层下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两者零售业态。
首先,新零售强调体验,地摊经济注重便利。新零售是围绕着用户体验的一次零售革命,十分注重消费场景的打造。地摊经济则对购物的便利性要求最高,满足消费者偶发性的需求,遍布在消费者衣食住行的每一个动线,遍布在城市的每一个神经末梢,遍布在每一个可能产生购物欲望的大街小巷。场景打造其实特别简单,铺一块布、推一个车、支一个架,都可以成为卖货的场景,舒不舒适不重要,美不美观不那么关注,不占用过多时间,即买即走。
其次,新零售强调物美,地摊经济注重价廉。新零售的目标客群是新中产,这类群体为颜值买单、为品质买单和为设计买单,因此商品的品质上管控严格,有机、生态、进口等都是选品的要求,因此客单价也往往比较高。吴晓波频道进行两次累计11万人次参与的新中产问卷调查,关于消费时最看重的因素是什么问答中,选择相比价格更重品质的比例位列第一。作为“有钱”一族,廉价产品不再是新中产消费的首选项,私人订制、个性品牌和高性价比的高质量品牌更受他们所青睐。地摊经济则将价格做到了极致,10元3样随便选,5元贴膜随便挑,卖书按斤称,买菜用麻袋。总之,价格是最重要的利器,当然,品质上也别抱太大期望,什么?不满意退货?那就看经营者的心情了,反正第二天爷还不一定在这里摆呢。“价格屠夫”可以说是地摊经济最重要的标签。
再次,新零售设计商业模式,地摊经济没有模式。马老师说新零售要线上线下与物流相融合,逍遥子则定义新零售要重构人货场,总的来说,新零售一定是要在顶层设计上进行模式设计。盒马鲜生还没诞生起就在数字、产品、场景、情感上进行体验设计,旨在获得高坪效的结果,进入的门槛高,壁垒高,管理成本高,交易成本大。而地摊经济简单粗暴,就地卖货,没有什么模式可言,也无须什么管理体系,几乎没有门槛,也没有什么壁垒,因此人人可以参与,管理成本低,交易成本小。
由此可见,新零售和地摊经济是完全不同的零售业态,但是,都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情境下的差异化诉求,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什么样的地摊经济才有未来?
地摊经济的大风吹得人心耸动,但可惜的是这股风刚吹了不久就有强弩之末的感觉。6月7日,北京日报发文《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同日,央视新闻发布评论文章《地摊经济不能一哄而起》,6月8日,央视财经也发声《一线城市不宜推行地摊经济》。主流媒体相继发表文章,给“地摊经济热”泼上了几盆冷水。一边是鼓励,一边是批评,什么样的地摊经济才是政府想要的经济?笔者认为,以廉价、脏乱、低收益为代表的 “旧地摊经济”一定不会是主流,而以互联网化、品质化、特色化为“新地摊经济”才有未来。
一方面,传统旧模式的地摊经济对于C 端消费者没有创造更多的价值增值。对消费者而言,地摊永远只满足了下班路上的偶发性需求,购买的决策永远是谨慎的,第一单价不能高,10 块之内可以买,反正就算不好损失也不大,也懒得去退货;第二忠诚度不能有,复购取决于当天的心情和需求的补充,不会对地摊有什么品牌认知;第三是口碑不会好,没有售后服务,没有产品保障,没有购物体验,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口碑,如果遇到良心商家,买到不错的东西,也最多回家点个赞。因此,用户价值的缺失,导致对消费者而言很难获得超出预期的增值,自然也难以获取稳定持续增长的销售。
另一方面,对于B 端零售没有真正降本增效。地摊的进货一般是找上一级的批发商,至少都是二批三批,虽然运营成本低,但是从供应链的角度,也只是多了一个加价的环节,没有降低整体的履约成本。同时,也没有提升整体的供应链运营效率,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耗厂商一定的库存,但是只是让库存挪了一个地方,没有直接到消费者手上的库存都是存货,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流转。没有实现真正的降本增效,对供应链的赋能和价值就没有,自然也无法成为主流的零售业态,当然,作为其他零售业态的补充,地摊也有存在的意义。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实物只有不断地进化和迭代才能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地摊经济从诞生几千年以来其实咋形态上并没有发生质的飞越,因此,在社会持续进步的背景下,生命力持续的减弱,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打击。地摊经济在新的商业环境下,要持续获得发展,还要实现转型升级,只有“新地摊”才有好未来。在互联网和技术的赋能下,新地摊必须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形式上实现互联网化。传统地摊只限于线下,受到空间和时间限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小视频和直播带货的发展,线下的地摊实现互联网化的越来越容易。我们也经常看到很多摆地摊的老板开启了直播了,线下摆摊、线上发货这种O2O 的新地摊模式,可以提升出货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摊主与消费者的互动和触达,更可以沉淀为私域流量,提供持续的服务也能成为可能。
其次是商业模式上做到S2b2c。传统的地摊没有强大的后台支持,都是依赖于摊主个人的能力,自己进货,自己找位置,自己喊卖。这时候哪怕自己要提升体验,想做的更加多元化,也缺乏后台的支持。其实,每一个地摊,也类似与淘宝商店一个店铺,阿里巴巴对淘宝店的赋能是全方位的 ,才能让一个线上虚拟的小店经营的有声有色。同样,每一个小地摊也需要一个赋能的平台,给予供应链、选品、数据和营销服务等各方面的支持。笔者认为,这样的大平台,最好是政府主导进行,只有在行政力量的支持下,小地摊才能够自觉自愿的进入和使用平台服务,实现更加全面的价值增值。
第三是商品和服务实现品质化。零售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商品,没有好的商品一切都没有根基;其次是售后服务,没有服务就没有购物的安全感。这一点,一方面有赖于摊主自己对于商品品质的把控,更加重要的另一方面是行政上规范的管理,未来每一个摊位都要“人摊合一”许可证式管理,形成“弱连锁化”管理,消费者也可以更放心的购物,品质化才能够有保障。
最后是赋予文化,成为城市名片。国外的集中式地摊经济很多逐渐形成一种地摊文化,也是一个国家和城市的缩影,也成为众多游客流连忘返的景点。国内的地摊经济想要做出自己的特色,首先仰赖于一个健康的、稳定的市场经营环境;其次,需要保证该区域内长期的、集中规范式的管理,减少解决当前地摊经济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保证地摊本身的健康发展;最后,需要政府在城市宣传上的支持,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倾斜。
如此看来,只有实现全方位升级的新地摊经济,才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新业态,才是能够具有清晰未来的新型零售。面对正处于风口的地摊经济,让地摊成为城市一部分,而不是临时刺激经济的特效药,才是正确选择。俗话讲,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新地摊经济也能成为人们美好生活憧憬中的一部分。